当前位置:首页  老网站  校友风采吧

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忠清

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忠清
作者:佚名 来源:校友办公室 日期:2010-4-1 16:31:49 点击:
 
 
坚持不懈是不断向前的动力
——记青岛大学教授、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忠清校友  
 人物简介:于忠清(计算机应用78级),1962年8月生,山东威海人,博士,中共党员,青岛市劳动模范、拔尖人才。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现任青岛大学软件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青岛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系统分会副理事长、青岛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青岛市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二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等。专著有《数据挖掘原理与算法》,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
“知行统一,博厚悠远”的哈理工校训对于忠清的影响很大;他大学读书养成的“坚持不懈,不断向前”习惯,至今在科研、管理等工作中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敢为人先,执着向前,实践着知与行有机统一的哲学观。他的科研课题既有国家级的,也有省部级的。其中属于商务部项目的是“海尔嵌入式开发平台”,科技部“863”计划项目的是“家庭网络核心SoC开发平台和整体解决方案”、“安全结构智能网络终端技术”,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是“基于SOA的数字家庭软件技术研究及服务运营”,国家发改委项目的是“青岛海尔信息系统外包服务试点项目”、“基于TD-SCDMA网络的上网本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山东省科技厅项目的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关键技术研究及大型数据仓库平台的研制”、“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研究及其系统产品的开发”、“嵌入式系统远程动态再配置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等一系列重点科研项目。这些项目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多个行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知者,行之始于忠清1962年出生在山东威海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学和大学乃至研究生求学阶段都品学兼优。他悟性高、勤于思考,1978年,年仅16岁的他就考入哈尔滨科技大学,是当时班里年龄最小的同学之一,同班同学中年龄最大的已经32岁了。大学4年,在同学们的记忆中,他的思维特别敏捷,经常想一些别人不敢想的问题,还经常干出一些让大家感到惊奇的事情。可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阶段,人们思想观念守旧的当时,面对图书资料稀缺、电脑资源有限的状态,他能创造性地有效整合资源,合理地安排时间及挑灯夜战,在同学们排长队利用计算机做毕业设计时,他早早完成毕业设计,着实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发硎于数据挖掘技术。进入IT行业的于忠清,一直以敏锐的目光瞄准时代前沿,步步走在别人前面。海尔软件的前身是青大海威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当时数据仓库的概念在国内刚刚出现,于忠清和他的伙伴们就敏锐地捕捉到了机遇,并于1999年承担了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数据仓库系统相关产品的开发”,2000年基本完成了数据仓库的研发工作,推出了第一款产品。之后他就一直专注于市场推广工作。2002年,公司为海尔集团研制的数字仓库软件初试锋芒,自此受到了海尔集团的重视。之后,公司数据挖掘产品在海尔集团内广泛应用。同时,该产品在市场上也受到热捧,包括山东省地税局、淄博地税局、青岛海关、新华制药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他们均已采用公司的数据仓库产品,实施了数据仓库建设和应用。在于忠清的带领下,先后推出了数据仓库系统软件平台(国内第一套、也是当时唯一一套涵盖数据仓库整个建设周期的、提供全面而强大功能的数据仓库软件工具包)、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医院管理系统、基于WEB的数据库工具集、校园网管理及应用工具等。公司因此一举成为地区的明星IT企业。
  瞄准市场华丽转身。加盟海尔后,公司力量壮大了,已在国内数据分析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于忠清却敏锐地做出了一个超前的战略转向———向嵌入式研发进军。当时大家觉得不可思议:在数据分析领域发展舒舒服服的,为什么要转型?于忠清为了促进众人观念的转变,就耐心地分析市场和转型原因:国内软件公司与外国同行的差距,外国软件企业在中国市场就是专注于销售,专注于市场。而国内软件公司不但要研发,还要进行软件的销售与服务,精力过于分散,同时国内市场和用户都不成熟。经过他的分析,大家认识到,数据挖掘产品市场狭窄,难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更重要的是海尔集团为世界知名的家电企业,对嵌入式产品有了庞大的需求,进军嵌入式既是承接集团战略任务的需要,也是公司做大做强的重要机遇。几年以后,当国内单纯做BI(商业智能)的软件公司大量倒闭之后,大家才明白过来当时的转型是多么及时!行者,知之成认准了就干,干就干出成果。2002年12月,海尔集团杨绵绵总裁带于忠清等去韩国参加软件展。了解到电视内的电脑板还没有国产化,回公司后,他提出自主开发电视内电脑板,当时一面是巨大的商机,一面是外界对他们是否有能力开发这种产品的怀疑。他当机立断,成立了嵌入式系统团队,决心用成果来说话。经过数月的艰苦攻关,终于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视电脑板。液晶电视每台降低成本800元。该项成果为海尔电视乃至国内家电作出了贡献。至2007年,公司电视与机顶盒开发团队转到海尔集团,继续发挥其优势力量。
  带领团队边干边学,学日本软件管理免交学费。2002年,于忠清到日本考察,发现日本软件质量管理手段非常先进。回国后他就思考如何学习人家的管理理念与规程,但怎么学却成了伤脑筋的问题。如果引进日本软件管理专业人才,需要高昂的费用,且对当时国内的软件企业来讲是不现实的。他突发奇想,能不能一边给老师干活儿,一边偷学“武艺”呢?2003年,他组建了承接日本软件外包的团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软件管理的经验。到2009年底,该团队已能严格按照对日软件外包的工作流程和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同时也为整个公司项目管理提供了借鉴的母本,并成功地编制了《海尔软件的软件系统开发手册》和《海尔软件的软件与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与规范(标准文档篇)》。有了这些,海尔软件自2009年就开始大规模地推进了设计与编码相分离,向软件开发上游设计领域转型。于忠清形象地说:“建筑业的发展史对软件行业同样有借鉴意义,编码就是‘建筑工人’干的活儿,需求分析与软件设计则是‘开发商和设计院’干的活,建筑队与开发商谁挣钱多?我们推进设计编码分离,就是要向设计转型,去干‘设计院’的活儿。”
  开拓软件外包培训业务,解决软件企业“用工荒。”身为青岛大学计算机软件的专家和硕士生导师,他深知国内高校计算机软件课程常常与企业需要相脱节。2007年底,在他的主持下,海尔软件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充分发挥公司外包服务的经验优势,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在开展课程、师资、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搭建全景式的实训环境,总结出了外包培训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复合型的软件开发人才,并探索出一套独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海尔软件成功地与合作伙伴把该模式推广到本科院校中去。2010年2月,海尔软件与合作伙伴联手山东科技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潍坊学院和济宁学院等5所高校,共同打造出高校软件外包专业方向校企合作项目———“121工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121工程”:“1”是指大学一年级1年的时间,公共课程由高校负责,重点强化语言教育;“2”是指大学二年级、三年级2年的时间,基础课和专业课由高校、企业共同负责,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适应课堂和市场的课程体系;“1”是指大学四年级1年的时间,学生参加企业的顶岗实习、培训等实训课程,获得多项资格认证,成为企业所需的人才)。该平台的启动,创造性地解决了当地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缺乏及计算机软件专业培养人才就业难的矛盾,是一个校企双赢的合作模式,得到了山东省商务厅、青岛市政府等有关领导的肯定与支持。人民网、青岛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
  进军中网数字社区,做物联网时代的弄潮儿。提到互联网、家庭(或办公场所)局域网,大家都不陌生,海尔形象地称之为“大网”和“小网”,而介于两者间的服务于社区用户的“中网”,却鲜有人关注。2008年5月,于忠清领衔进军中网数字社区。中网运营内联小网,外联大网,中网内部署各类服务器,提供面向家庭用户的服务内容。在技术实现上,结合普适计算、环境智能等技术,中网运营的实现需要一系列中间件的支持,并且所有的中间件都将在统一的框架内。此系统以家庭数字终端为终端设备,为用户提供家庭自动化、远程教育、娱乐休闲、远程医疗、电子购物等多项服务;它不仅能够解决家庭网络的局限,发挥社区网络的优势,而且还能够为构筑和谐智能的生活环境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2009年6月,海尔软件的第一个中网运营样板示范小区在北京牛街率先落地。2010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的部分代表、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到牛街智能社区进行了参观调研。牛街中网社区的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安防系统、数字告示发布系统、安防智能监控系统以及社区智能家庭体验中心,获得了到访领导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春华秋实,岁月如梭。而今,无论在学术研究领域还是在IT行业领域,已过不惑之年的于忠清成了受人尊敬的“老兵”,然而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与科研成果,他没有止步,又在物联网时代来临之前,踏上了社区物联网课题———“数字社区,中网运营”的新征程。我们祝愿于忠清校友在新的征途中再创更大的辉煌!
 
 

 


黑ICP备05008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