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归派的掌门人―张滨龙

时间:2010-04-01

深圳海归派的掌门人―张滨龙
作者:佚名 来源:校友办公室 日期:2010-4-1 16:34:44 点击:

张滨龙被人称作深圳“海归派”的“掌门人”。他担任总经理的深圳留学生创业园,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三次成功“扩容”,孵化留学生创办的企业279家,其中已“毕业”的有26家。

    与许多海归一样,留美回来的张滨龙口才很好。他谈论最多的话题一个是创业园,另一个是高交会。

    深圳留学生创业园是2001年在第二届高交会期间正式签约成立的。张滨龙也是那一年底在深圳扎下根来。2002年是园区快速发展的一年,在第三届高交会上,留学生创业园内的企业首次以整体形象亮相高交会,反响强烈,令张滨龙激动不已。

    “我连续参加了四届高交会,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第三届,有三件事我最难忘。”张滨龙说,在第三届高交会上,留学生创业园的展位并不大,但是展位前的“人口密度”却很大。人们非常关注这些处于创业初期、却蕴藏着无限潜力的“留字号”企业,留学生们的积极性也很高。海归潮涌大鹏湾,创业梦圆高交会,成为第三届高交会的一大亮点。 

    在张滨龙眼里,第三届高交会可圈可点的东西很多,国际化程度也更高,留学生在这上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很多留学生因为高交会而认识了深圳,选择了深圳。“对留学生来说,高交会可说是深圳的一张城市名片”,张滨龙说。

    张滨龙的第二件难忘之事是在第三届高交会上,首次召开了留学生创业大会,深圳市市长、副市长齐齐出席,与来深创业的留学生们面对面地交流。会场上座无虚席,留学生争相发言,后来不得不限制“每人发言时间为一分钟”。有的留学生甚至把自己的成果和产品搬到会场上,来深创业之热情可见一斑。

    第三件难忘之事是在第三届高交会期间,位于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的“留学生创业大厦”正式奠基。这座专门为海归营造的“暖巢”可望明年投入使用,留学生企业将告别拥挤或租借场地之尴尬,在更宽松的创业环境里甩开手脚大干一番事业。

    从张滨龙的话语里,可以“听”出他对创业园内的企业饱含的感情。他说,虽然这些“留字号”企业处于创业阶段,规模不大,但是它们拥有先进技术和前沿信息,创新能力很强。一个城市要增强综合实力与发展后劲,仅仅依靠外资拉动是不够的,必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而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创新能力。像英特尔等一些大企业,并不是所有的新技术都是自己研发的,有的是不失时机地买下了一些中小企业的技术。大企业带动着行业发展,而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不但为大企业配套,也为大企业提供了创新的源泉。张滨龙认为,留学生企业就是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

    “如果说中国有一个硅谷的话,那么它不在上海,上海是大企业集聚之地;它也不在北京,北京的科研院所多,但产业化水平不及深圳。中国的硅谷应该在深圳,因为硅谷最本质的东西是创新与产业化,这两点在深圳表现很突出。”张滨龙说,硅谷数量众多的是创新型中小企业,而留学生创业园内的企业基本上都是这类企业。高交会除了吸引跨国大公司参加之外,也同样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小企业。事实上,高新技术交易成功的往往更多的是这些中小企业。

    在一些人眼中,有的中小企业做的只是小产品,似乎摆不上台面。但张滨龙并不这么看。小产品经过高科技的精加工后,同样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打出一片天地。“比如小小的缝纫机针,喷上了纳米材料后更尖利、更耐用,你能说它不是高科技产品吗?我们为什么爱用‘吉列’剃须刀,是不是人家用先进的软件来设计产品,消费者用起来更舒服呢?”张滨龙说,科技与生活密不可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在高交会上唱主角的,不应该少了像“留字号”企业这样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台上的院士严谨陈辞,台下的院士专注聆听。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论坛上,学术权威对高新技术不同领域的现状和发展作出评估、预测及建议。(源自深圳新闻网)

 张滨龙(78级数学师资班),男,1982年于哈尔滨科技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长沙铁道学院科研所搞科研;于1986年获伊利诺大学全额奖学金,并免试入学;在伊利诺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张滨龙于1988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获博士学位后,张滨龙在伯克莱国家研究所做博士后,后进入乔治亚大学任教; 1998年,张滨龙在美国一家海外创业投资公司任董事长助理; 2000年至今,深圳市留学生创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滨龙:留学生创业梦圆高交会